Top
首页 > 生活 > 美食资讯 > 正文

把准民生脉动 托起“稳稳的幸福”

美食资讯 陕西日报 2024-12-30 10:59:40
[摘要]冬日的午后,天空湛蓝。站在自家院落,刘小鹏的又一场直播带货开始了。

  陕西高校毕业生参加校园招聘会(资料图片)。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周明

  冬日的午后,天空湛蓝。站在自家院落,刘小鹏的又一场直播带货开始了。

  “咱们家的苹果特别脆,不仅新鲜,口感也好,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去拍这款产品。”种植苹果30多年,这位宜君县尧生镇孟皇村村民,如今搭上电商“快车”将自家苹果销往全国各地。

  一颗小苹果,映出好光景。

  “今年咱家果园的苹果产量还不错,市场价格也好,利润能有20多万元。”阳光洒下,将红彤彤的苹果映照得更加鲜亮。这一刻,幸福感从刘小鹏心中油然而生。

  行走黄土地,火红的苹果,蕴含着新时代的奋斗答卷,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陕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落细一项项改革举措、一张张“民生清单”,努力让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从一套政策“组合拳”带来就业红利,到多项创新举措织牢养老保障网,再到持续深化医保改革让群众看病有“底气”……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成就,展现出三秦百姓越来越有滋味的好日子。

  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为了照顾小孩上学,眉县槐芽镇红崖头村36岁的村民杨妮妮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南方的工作,回眉县发展。

  “犹豫是因为当初的工作还不错,最大的不便是无法照顾家里和小孩。”杨妮妮担心,回到老家,找份理想的工作并非易事。

  不过,她的担心最终并未发生。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杨妮妮很快找到了一份离家不太远的工作。

  打工半径缩小,幸福指数提升。

  每天清晨,杨妮妮送完孩子上学,就到当地的食品厂上班。“一家人团圆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杨妮妮对眼下的这份工作颇为满意。

  就业乃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

  如何让更多人端稳就业“饭碗”,是保障民生的重大考验,也是陕西决意改善民生的目标。

  一年来,陕西接连推出“一揽子”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从推出17条措施助力稳就业基本盘,到出台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6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8条举措,再到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一系列落细落实的举措,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更彰显了民生温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陕西高校毕业生达43.94万人,同比增长1.08万人,创历史新高。

  立足就业形势需要,陕西各地各部门推出“政策包”,将推动青年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西安市与全省其他市联动,通过持续举办跨区域联合招聘活动,拓宽就业渠道。陕西各高校更是使尽浑身解数,力促将更多优质岗位带进校园。

  今年秋招季,西安邮电大学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田勋开启了密集“跑招聘”模式。

  “校园招聘活动非常多,来的企业和提供的岗位都还不错,我要抓住求职黄金期,尽早将工作定下来。”12月10日,田勋告诉记者,他已收到录用通知并签约。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只有紧握发展这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才能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一年来,陕西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紧抓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这个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关键,通过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等政策,用“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减轻压力、渡过难关。

  截至11月底,陕西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少企业成本48.11亿元,稳岗返还10.32亿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32亿元,扶持创业1.37万人、带动就业5.2万人。

  缝合五颜六色的布片,将机器对准充棉口,砰的一声,一个毛绒玩具就大致成型了。每天有3万多件毛绒玩具在安康市恒安玩具有限公司的车间“出生”。

  如今,安康市已聚集800多家毛绒玩具产业相关企业,吸纳就业近2万人。“在稳岗就业方面,政府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安康市恒安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梅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重点任务时明确,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改革“施工图”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持续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晓东说。

  织密“一老一小”保障网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家住西安市碑林区中铁一局集团李家村东院小区的居民魏新策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下楼走几步路,就能在小区食堂吃到可口的饭菜。

  多年以后,魏新策常会回想起搬进新家的那个下午,“搬进新建成的小区,大家十分羡慕。”魏新策说,在小区居住了近50年,他见证了自家小区曾经的辉煌,也目睹了这里在“日复一日”中逐渐破旧。

  “小区旧了,住在这里的人也老了。我上下楼都费劲,更别提拎着东西回家了。”今年73岁的魏新策曾在工作中伤了腰,退休后,这个老毛病越来越严重。

  让魏新策老人头疼的难题,去年得到了解决。通过适老化改造,小区居民的生活迎来了新变化:楼宇加装电梯,小区铺设健身步道,增设食堂……

  幸福是什么?

  在魏新策老人眼里,幸福是“家门口”可口的饭菜和出行的便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将适老化改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配套建设中。

  截至11月底,陕西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78万个,其中,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68万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93.8%;拥有各类养老床位33万余张;设立为老助餐服务点4929家。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没想到这么方便。在手机上填完信息,刷个脸,退休业务就办理好了,省事得很!”12月12日,西安市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环卫工人程修亮告诉记者,此前自己已经领到了第一笔退休金。他是其所在单位通过“刷脸”办理退休业务的第一人。

  “我的退休我来办”“刷脸就能办退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与全省社保系统不断创新退休业务办理流程密切相关。

  在去年全面推广无视同缴费年限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刷脸办”的基础上,陕西已于近期启动了企业无视同缴费年限参保职工退休“刷脸办”试点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围绕“一老一小”这一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陕西持续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不断织密服务保障网络,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孩子享有快乐童年。

  一所建在小区里的托育中心,解决了西安市民李娜“休完产假没人带娃”的难题。

  这个嵌入当地养老服务站的托育中心,位于西安市莲湖区永安社区,满足了社区及周边“一老一小”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有效推动普惠托育服务进社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陕西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持续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望。

  “社区在嵌入服务时,紧紧围绕居民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托育服务。”永安社区党总支书记罗雯说。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今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力争每千人托位数达到3.8个。推广老年助餐和就近医疗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从老有所养到幼有所育,一项项正在“开花结果”的政策举措,顺应了百姓期待,惠及着千家万户。

  放眼三秦大地,我们骄傲地看到,惠民政策为老人和小孩托起了“稳稳的幸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也更加温暖。

  不断汇聚的“幸福增量”

  一份医疗保障,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更是底气。

  今年5月,陕西省内跨统筹区职工基本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正式上线,这让正在待产的西安市民葛丽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

  “我是西安职工医保,老公是咸阳职工医保,根据之前的政策,家庭医保共济不能异地办理。省内跨统筹区职工基本医保个人账户互通后,老公医保卡里的余额我也能用上了。”葛丽说。

  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关键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为民生改善筑牢根基。

  在陕西,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让百姓有了更多“医”靠。

  参保人在参加职工医保后,通过办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将个人账户授权给已参保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使用,可用于支付合规医药费用中的个人自付部分等。

  截至11月底,省内本统筹区个人账户绑定家庭共济关系268.3858万人次,结算个人账户基金21.57亿元;新增省内跨统筹区个人账户绑定家庭共济关系41.68万人次,结算个人账户基金7904.98万元。

  如今,陕西再次扩大医保“惠民圈”,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亲属的范围由配偶、父母、子女,扩大至其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

  “从前期实现个人账户统筹区内家庭共济使用,到上线省内跨统筹区职工基本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有效提升,参保职工家庭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实施意见》部署的改革举措直指民生,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

  在陕西,不断深化的医保改革进程,倒逼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惠民举措落实落细,汇聚成百姓的“幸福增量”。

  推动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一次办”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日前,陕西印发《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工作方案》,申请人可进入陕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键选择进行业务办理,用“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

  回首来时路,民生无疑是陕西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上亮眼的篇章,而组成篇章的则是一个个透着温度的民生故事。

  搬到新房子,这让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居民陈兴松格外高兴。这里便民服务中心、儿童和老年人活动照料中心、商超购物中心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

  住上了好房子,不等于过上了好日子。对搬迁群众来说,搬出来的是一户,但对政府来说,如何把每个社区的群众“稳下来”,那就是为每一户提供好的配套服务。

  陕西从搬迁群众“最需”处入手,在“最急”上发力,构建起了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现在啥都方便,居住稳定了,工作稳定了,生活稳定了,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说起如今的生活,陈兴松欢喜自豪。

  放眼三秦大地,随着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民生底线不断筑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化作一个又一个笑颜绽放的故事。

  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为陕西奋力答好这份“民生答卷”指明了方向。眺望前行路,陕西聚焦百姓冷暖,把准民生脉动,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绘就幸福美好生活新图景。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把准民生脉动 托起“稳稳的幸福”

上一篇:田兴武种田记 下一篇:温室大棚里 黄瓜采摘忙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