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村民在修剪树枝。 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摄
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
眼下正是桑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期。1月6日上午,笔者走进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刚到千亩桑园边,就听到“嗡嗡”的电动工具声。透过逐渐消散的雾气,笔者看见几位村民身背双肩“书包”,手持工具,修剪桑枝。
2024年,桑园引进了几台全新的背负式锂电池修枝机,与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看到我背上的‘书包’了吧,不重,充一次电能用半天,比手动剪枝快多了。”园区工作人员李荣稳说。
58岁的李荣稳和妻子长期在桑园务工。这个冬天,他感觉干活轻松多了。过完元旦,他大致算了一下,2024年仅在蚕桑产业上,他们两口子就挣了2万多元。
近年来,张营村因地制宜发展蚕桑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新建、改造1000亩高品质桑园,成立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7000多平方米,引进自动化养蚕设备3套。
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乐介绍,冬季是桑树的休眠期,要抢抓时机修剪。这样做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集中养分,提高桑叶产量。
过去,剪掉的桑枝就是废柴,还要耗费人力整理、堆放。2024年,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一个1400平方米的加工厂。该加工厂以桑枝为原料生产食用菌栽培袋料,实现变废为宝。张乐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工蚕丝被等,实现蚕桑全产业链发展。”
据悉,汉滨区现有桑园3.59万亩,蚕桑经营主体35家,年养蚕25120张,产值5500余万元。
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副主任孙伟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落实奖补政策,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持续提升科技含量,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汉滨区:背着“书包”进桑园
上一篇:如果姐 x《赳赳大秦》 | 怎么一口气干到了文旅演艺顶流? 下一篇:唐风遗梦—— 胡勇手绘唐三彩作品展在西安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