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生活 > 相关新闻 > 正文

给野生动物“出片” 这个拍客不简单

相关新闻 西安发布 2025-03-04 11:41:51
[摘要]记者来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板房子保护站,跟随巡护员一起借助红外相机的“慧眼”,共赴一场绿野寻踪之旅。

  原标题:给野生动物“出片”,这个拍客不简单

  生态廊道上

  大熊猫活动的身影被清晰记录

  密林之中

  3只金钱豹同框画面被接连拍下

  ……

图片

  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背后,红外相机功不可没,它宛如一位默默坚守的“自然记录者”,隐匿于森林之中,成为探寻野生动物神秘踪迹的“秘境之眼”。

  在3月3日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板房子保护站,跟随巡护员一起借助红外相机的“慧眼”,共赴一场绿野寻踪之旅。

  循着野生动物活动轨迹

  在森林中布设“秘密武器”

  2月27日下午,在板房子保护站的值班室里,站长正在部署一次野外巡护任务,只见参与此次巡护的巡护员们拿出背包,装上大小外形与手机相似的数据采集手持机、红外相机、电池、存储卡等,整装待发。

图片

  此次巡护任务,是前往位于板房子镇秦岭梁上的108国道废弃公路段检查红外相机工作状态,并在动物活动频繁的地方增设红外相机。记者跟随巡护员们一起,驱车20分钟到达任务路段,由于道路狭窄,加上积雪未消,大家只能沿着小路、踩着20厘米厚的积雪向核心保护区前行。

  一路上,巡护员们时刻关注沿途是否有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野生动物在林间行走,常常会留下痕迹,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地上。除此之外,动物粪便也是动物活动的证据。”

图片

  几分钟后,道边树下的一串形似羊蹄状的脚印引起了大家注意,仔细再看,这串脚印左右两半明显分开,掌跟处略微靠近,经在场的巡护员辨认,很有可能就是小麂留下的。再往山上走,在一坡道处,巡护员又有了新发现,平地上有两处黑色颗粒状的粪便,往坡下看,没有被落叶覆盖处有一条“Z”字形小路,上面分布着多种动物足印,路边的树木还有被动物蹭过的迹象。“从粪便上看,这正是毛冠鹿出没的证明,坡下则是一条标准的兽道,种种痕迹都说明这里是被多种动物认定的热门‘打卡地’,在这里布设红外相机大概率会有收获。”巡护员陈琛说,通常红外相机的最优布设点,会避开人为活动干扰频繁区域和相对容易通行的路线,向密林灌丛、偏远难行地区、高海拔地区延伸,比如山脊、山梁的垭豁,食物、水源比较充沛的地方。

  红外相机藏于隐秘角落

  开启野生动物寻踪之旅

  说着,陈琛从背包中取出一台灰绿色的方盒子,准备在刚刚选定的位置布设拍摄点。

图片

  按照以往的经验,陈琛和另一名巡护员孙亚东选择了坡道顶端的一棵胸径约为30厘米的大树,初步确定树干距离地面1米处为红外相机的固定位置。“接下来,我们还得进行微调。”孙亚东边说边操作设置摄像参数,将相机朝向、角度、高度、拍摄夹角以及灌草生长影响等要素一一进行考量。最后,还要在镜头前,不断蹲起、站立,模仿不同动物出没时的情景有意无意间“闯”进镜头中,确定红外相机能达到最佳拍摄效果后,装上电池、存储卡,用扎带对红外相机进行最终的固定。

图片

  陈琛告诉记者,红外相机是采用红外线智能识别,全天候自动拍摄图片或录像,相机在未探测到人体(动物)时处于待机状态,待机一般时长6个月左右,一旦有人或动物侵入其探测范围时,拍摄功能立即启动,自带红外线照明,在昏暗的光线下也能拍摄出清晰的图片。虽然红外相机机身防水、防尘、防锈、体型也小,但是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毕竟它还属于“外来物种”,为避免野生动物受到惊吓,安装时在考虑其隐蔽性的同时,还要保证镜头不能被遮挡。

  野生动物镜头前频“打卡”

  新科技让人类更了解自然

  如今,红外相机成为自然保护区监测野生动物的标配。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起,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启动了重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的工作。截至目前,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已累计布设红外相机279台,多次拍到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这些“老朋友”活动的画面。

图片

  “我们保护站共布设有49台红外相机,每年5月和10月,我们会集中进行更换红外相机电池和收集存储卡工作。回来后仔细研究分析拍摄的每张照片、录制的每段视频。这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时刻,就好像开盲盒一样,不知道哪一台红外相机里会有惊喜。”陈琛说,去年1月至10月,保护站共回收拍摄影像超4万条,拍摄到野生动物的有效影像1.6万余条;共拍到野生动物29种3235次,有大熊猫、川金丝猴、豹、秦岭羚牛、中华斑羚……

图片

  通过拍摄动物数量和种类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野生动物在逐年增加。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保护区内有野生大熊猫50只左右,金丝猴24 群、1900多只,豹10只左右,秦岭羚牛近600头……一向以神秘示人的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镜头面前,由“隐士”变为了“常客”,足以说明保护区内有效管护为野生动物撑起了“保护伞”。

图片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朱代博表示,过去研究人员若想要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亲自深入到野外环境中蹲点守候,效率低,还会给野生动物带来干扰。如今红外相机的出现,能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解决了对在夜间、密林、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区域活动的野生动物进行观测的难题。除此之外,无人机、天地空一体化监控网络等数字化、智慧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与推广,逐渐成为生态保护的“秘密武器”。不断拉近了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距离,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原始资料,也为公众认知大自然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

编辑:齐少

相关热词搜索:给野生动物“出片” 这个拍客不简单

上一篇:五一逛展新姿势!西安AI黑科技盛会与车展联动来袭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