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生活 > 生活资讯 > 正文

产业“焕新”强壮经济“肌体”

生活资讯 陕西日报 2024-12-30 10:56:23
[摘要]岁末年终,陕西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奔目标、往前冲,火热的生产场景从工地延伸到矿井下、车间里、实验室内……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曲率引擎光子制造园(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苏怡

  岁末年终,陕西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奔目标、往前冲,火热的生产场景从工地延伸到矿井下、车间里、实验室内……

  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矿井下,每40分钟就能割煤3500吨。经过化学反应,一车车黑色煤炭变身为奶茶杯、童车玩具等。

  在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一个可以指挥全流程调度的“超级大脑”,实现无人化作业,60秒就能下线一辆汽车。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粒“沉睡”10年的科创“种子”被充分“唤醒”,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

  从一块煤、一辆车到一粒“种子”,陕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一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产业茁壮成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陕西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

  产业“焕新” 释放“长板”效应

  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上的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立足新发展阶段,陕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要务,充分把握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主导产业加速“焕新”。

  12月18日,在陕汽重卡扩能基地总装车间,无人搬运车在地面往来穿梭,全自动零部件在空中有序输送。在这里,装配一辆重卡,仅需4.8分钟。

  通过构建丰富的“智造”场景,陕汽重卡扩能基地成为我国重卡智能工厂的“样板间”。“一条生产线可同时装配10多款车型,是国内重卡领域最快的柔性生产线之一。”该基地总装车间团委书记陈菲龙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是支撑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主战场。从制造到“智造”,依靠的不只是效率和产能的提升,还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

  作为陕汽配套企业,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为了适应陕汽要求,投入10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工厂。作为陕汽变速器配套厂商,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新能源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如今,以陕汽、法士特、陕鼓动力等为代表的企业,加快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带动陕西智能制造“多点开花”,产业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

  截至目前,陕西新增5G基站1.9万个,总数达11.6万个,行政村5G覆盖率达97%;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200P,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卫星互联网、北斗时空信息、无人系统、网联汽车均纳入2024年省科技项目计划等。

  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陕西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陕西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装备升级,煤矿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建成158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超99%。

  在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无人驾驶矿车在矿井深处“游刃有余”,智能巡检机器人将数据实时传回,井下掘进运输、人员位置等场景“实时直播”,智能管控平台“一屏观全域”……智能化煤矿让工人告别“灰头土脸”。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陕西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速能源行业向“深”拓展,持续领跑全国——

  可可盖煤矿建成国内首个“5G+智能化建井”系统,将井筒建设周期由采用传统方法的54个月缩减至17个月,节约投资20亿元以上,彻底改变了煤矿工人入地打井的传统工艺,实现“打井不下井”。

  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实现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100%,相较于传统电网供电、市政供热系统,年化运行成本降低60%以上,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40吨以上。

  赵石畔煤矿首次实现5G RedCap在井下的规模应用,通过井下离散数据无线轻量化融合接入、物联设备统一监控等功能,实现煤矿辅助生产系统无线化、少人化,节约20%以上的设备维护资金和人力成本。

  ……

  能源产业加速“焕新”,为陕西稳增长筑牢了底盘,持续释放出“长板”效应。

  创新驱动 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陕西科教资源富集,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以及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陕西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自身科教资源,助力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我是‘三项改革’的受益者!”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感慨地说。去年2月,他带领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当年7月就签下第一笔订单,年底一期生产线落成。今年,公司又融资扩大了生产线。

  张延超的创业之路,见证了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新速度。他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各项政策的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刘明团队的高端软磁材料项目获得沣西基金1000万元投资,并注册成立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刘明激动地说:“实验室里‘沉睡’了10年的科创‘种子’被充分‘唤醒’,在这片沃土落地生根,将释放出无限可能。”

  “解绳子”“通路子”“加把火”,陕西紧紧扭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核心技术,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动态联动、互为支撑,为产业和产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赋能。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中试、产业化”同步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化模式,清华大学、三一重工、国中创投等知名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纷纷落地,脑机接口、农业无人车、DNA体检等“硬科技”走上发展快车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西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链再上台阶,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等优势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物联网、钛及钛合金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高质量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施工图”。

  今年以来,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清洗、扩散、图形化、镀膜、测试……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隆基绿能29GW单晶电池制造工厂,自动搬运车搭载着一架架薄薄的硅片往来穿梭。

  “依靠科技创新,重视研发投入。”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表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宝。

  作为全球光伏“龙头”,隆基绿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5年研发投入达180亿元。同时,乘着产业向西迁移的“东风”,隆基绿能持续加大在陕投入,在西安设立隆基中央研究院,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搭建桥梁。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为企业屡次刷新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陕西印发培育千亿级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发挥隆基绿能等行业龙头带动作用,通过技术创新、路径创新和政策创新等举措,推动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

  龙头舞起来,产业强起来。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正在三秦大地拔节生长。

  前瞻布局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应用广泛的光子产业,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国内首个布局光子产业的省份,陕西光子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强、积淀深厚,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瞄准光子产业,前瞻性布局,陕西在2021年发布“追光计划”。3年来,陕西光子产业总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对全国的示范作用日渐明显。

  最近,光芯片行业头部企业——深圳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加紧对接落户事宜,计划年底在西安投资建设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研发中心和应用产品线生产基地。

  “外延材料、晶圆制造等产业链上游资源在西安。最关键的是,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6寸化合物工程创新平台可以为公司提供中试服务。”深圳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汪洋说,落户西安是公司拥抱产业链“大家庭”的重要布局。

  然而,光子产业涉及领域广,技术攻关周期长。省外优秀光子企业引进来了,如何让这些“金种子”留得住、长得快,迸发出大能量?

  为更好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陕西省、市、区三级财政出资,联合社会资本设立20亿元规模的光子强链基金,旨在以耐心资本赋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截至目前,该基金累计支持知象光电、中科微光、光电子先导院等11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跟投超百亿元。

  “公司近3年没有融资,去年股权变更,多亏了光子强链基金及时注资。”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平说,这些年,如果没有本土金融资本支持,公司发展不会这么顺利。

  从“单打独斗”到拥有员工60余名、资产超4亿元,龚平创立的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过7年发展,成功实现国内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片的量产,成为光子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

  “遇到技术难题,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可以迅速调动全国行业内顶尖专家联合攻破,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龚平说,“这是当初我们落地西安最大的动力。”

  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陕西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稀缺平台资源+专业技术服务”方式,陕西出台“硬举措”,优化“软环境”,以链式发展、链式创新、链式招商等为抓手,构建起光子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的“生态雨林”。截至目前,陕西先后引进31家省外光子产业重点企业,全省光子企业数量增至300多家。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产业基础出发,加快推动石油煤化工、冶金钢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陕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洁说,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超前部署光子、超导、北斗、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质增效。

  向新前行,陕西积极打造光子、氢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黄新波表示,将切实落实好“链长制”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陕西工业走上“量”“质”齐飞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从“单兵作战”到全链推进,从“单体突进”迈向集群崛起……以产业链为抓手,陕西加速构建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格局,经济“肌体”愈发强壮。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焕新”强壮经济“肌体”

上一篇:3人串通放火致30万元牧草被烧 内蒙古警方火速破案 下一篇:城乡“一盘棋” 携手共奋进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